close

DSC_8227_2.jpg

環山(泰雅語Sqoyaw)部落位於台七甲線(中橫公路宜蘭支線)武陵農場與梨山之間,是一個被環抱在雪山與中央山脈之間、緊鄰大甲溪的谷地部落,居民多為泰雅族人,並以務農為主業。每當夜幕低垂,家家戶戶燈火與路燈亮起時,由台七甲線俯瞰環山社區,猶如天上繁星散落山谷,令人著迷。

IMAG0578_1.jpg

▲第一次見到環山部落是在2017年8月傍晚搭乘豐原客運6508由梨山至武陵農場的途中(2018年年底中橫公路重新開放後,豐原-梨山6506已移撥為865,梨山-武陵農場6508已移撥為866),當時只能由車窗內眺望這個小巧山城。

受地形影響,環山社區的房屋大致由東北向西南緩降,由西南側台七甲線上的社區入口處可清楚俯瞰整個社區,碧綠山谷間櫛比鱗次的平房顯得質樸無華,心裡默默許下再度來訪的心願。

DSC_7719_1.jpg

DSC_7666_1.jpg

▲2019年1月冬季正式拜訪環山部落,正是果樹休養、農人修剪枝椏之時(高山旅遊淡季),原本圍繞在社區四周的果園一片光秃秃的。

DSC_7807_1.jpg

▲雖然翠綠不在,水果也都採收完畢;但山城靜謐、遠山層疊,僅是靜靜地待在這裡,身心靈就得到了最大的撫慰。

DSC_7762_1.jpg

▲因為氣候適合紫藤花成長,近年來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相關單位在社區內遍植紫藤,希望可以打造出紫藤隧道,讓「紫藤山城」成為環山部落的代名詞。

雖然紫藤隧道還未完全成形,但社區內原來就有不少居民種植紫藤花,每年4月左右(實際時間視當年氣候而定)便會依日照位置依序開起紫藤花。(上圖後方的7-11於2017年進駐環山部落,二樓開放用餐,如果沒有機會到部落一遊,也可以利用途中休憩之際在二樓遠眺環山社區)。

DSC_7979_1.jpg

▲由社區西側遠眺台七甲線與社區入口道路。上圖最上方道路為台七甲線,如向左(北)續行可前往武陵農場、宜蘭,向右(南)則是通往梨山。

右上方建築處為社區入口處,要進入社區需由此處向下經過一條長約800公尺、高低落差達50公尺以上、google地圖標示步行約需13分鐘的道路(右上方建物至左下方建物之間的白線,左下方建物為社區住宅與平等國小)。

因為地形陡峭,當地居民進出社區多以交通工具代步,豐原客運866貼心的司機也會將車開進社區,好方便居民與旅客上下車,但每日上下午僅各有一班,所以比較適合開車旅客前來遊玩;因為社區內巷道狹小,最好將車子停放在半山腰的入口道路。

入口道路途中有一塊松柏生長茂盛的區域,是部落族人的安息處,其餘坡地大多已開墾為果園,因為冬季葉落而呈現光秃秃的景象。

圖騰.jpg

DSC_7676_1.jpg

▲入口道路的護欄上有許多泰雅族人像石雕,昂然立於志佳陽大山與雪山之下。雖然風雨無情,護欄與石雕多有毀損,但跟隨這些石雕慢慢步入社區,也真實感受到自己走入了泰雅部落。

過去人類學家將賽德克族視為泰雅族的分支之一,看過賽德克巴萊的人一定會覺得泰雅族服飾、菱形圖騰、文面文化、彩虹橋傳說都和賽德克族極為相近(相同)。

DSC_7669_1.jpg

DSC_7671_1.jpg

▲護欄上也雕刻了不少圖案,描述泰雅族的傳統文化。

DSC_7673_1.jpg

▲部落中相當醒目的地標,可惜驍勇善戰的獵人也不敵風雨,手中弓箭已因斷臂而垂落。

DSC_7996_1.jpg

DSC_7998_1.jpg

▲入口道路旁的社區墓園彷彿守護著部落

DSC_7663_1.jpg

▲環山部落是馬武霸山、志佳陽大山與早期雪山登山口(目前山友多由武陵農場雪山登山口進入,路況較佳)

IMAG6492_1.jpg

▲環山部落三面環山,且位於平岩山(屬於中央山脈)西坡,冬季上午8點半社區大部份房屋仍籠罩在平岩山陰影處。

DSC_7829_1.jpg

教會.jpg

▲基督教是環山部落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小小山城就有3座基督教教堂與1座天主教堂。由左至右依序為:福音堂(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環山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環山教會、真耶穌教會環山教會、耶穌苦難堂天主教環山教會。

DSC_7594_1.jpg

▲社區裡有許多融入泰雅文化與當地特色的大型彩繪,遊客不妨跟著彩繪導覽地圖去尋寶。

DSC_7650_1.jpg

▲祖靈祭典

DSC_7652_1.jpg

▲環山的新年煙火(社區每年12月31日都會在平等國小舉行跨年晚會,並施放煙火,在美麗煙火下迎來新的一年,相關訊息可見環山社區發展協會Facebook粉絲頁

DSC_7604_1.jpg

▲櫻花與織布少女

DSC_7840_1.jpg

▲柴火、紫藤、豆莢花與蘋果花

DSC_7643_1.jpg

▲獵人(在另一側)與少女

DSC_7771_1.JPG

DSC_8174_1.jpg

▲還有其他隱藏版彩繪等待旅人去發掘

DSC_8248_1.jpg

▲因為日照充足,聽說這裡是每年紫藤花最早開跑的一戶人家,房屋南側佈滿了紫藤花枝藤。

DSC_7598_1.jpg

DSC_8169_1.jpg

DSC_8170_1.jpg

DSC_8245_1.jpg

▲即使北台灣冬日陰雨綿綿,太陽在這裡總不缺席

DSC_7794_1.jpg

DSC_8148_1.jpg

▲環山社區雖然人口數不多,但為解決偏鄉就學不易的問題,社區內設有一小學,每年級僅有一班,全校人數約為50人。

DSC_8162_1.jpg

DSC_7710_1.jpg

▲環山部落多數居民以種植溫帶水果(如雪梨、甜杮)為主要經濟來源,大部份果園都分佈在陡坡上,農人必須上下陡坡,是一份很耗費體力,也特別需要注意安全的勞動工作。

DSC_7802_1.jpg

▲社區西側有路標可通往護魚步道(據說沿途有三座橫跨大甲溪的吊橋)

DSC_7823_1.jpg

▲護魚步道是一條沿著大甲溪河谷上方建立的水泥道路,下方數十公尺處可見大甲溪碧綠水色,大甲溪左岸(西側)即屬於雪山山系。因為不熟悉路況,一度退回社區重新查詢地圖,最後時間只來得及走過第一座吊橋—四季蘭溪(司界蘭溪、斯基蘭溪)吊橋。

DSC_7813_1.jpg

▲護魚步道旁可見穿越大甲溪的流籠,主要是為了運送對岸山頭的高麗菜。

DSC_7854_1.JPG

▲向左,可通往四季蘭溪吊橋、志佳陽大山與雪山登山口,續行則前往馬武霸山與平等吊橋。

DSC_7956_1.jpg

▲因為一路上坡下坡,很擔心下得去、上不來,第一次在這裡打了退堂鼓。(希瑪農莊敬告:無四輪驅動車,請勿下去 。)

DSC_7948_1.jpg

DSC_7918_1.jpg

▲第二次勇敢向下走,與大甲溪的距離愈來愈近,但可惜一來一往浪費太多時間,溪谷已見不到日照。

DSC_7877_1.jpg

▲大甲溪在此處呈90度大轉彎,對岸裸露的岩壁上可見河流沖蝕的痕跡

DSC_7871_1.jpg

▲四季蘭溪吊橋旁為希瑪農莊二館,在橋頭也種了一株紫藤,枝藤茂密可想見紫藤花開時美麗的模樣。

DSC_7909_1.jpg

▲四季蘭溪吊橋旁的李花(?)正盛開

DSC_7894_1.jpg

▲走過四季蘭溪吊橋後,進入雪山山系,可明顯感覺到較少人為開發,森林也呈現較為原始的狀態。

DSC_7883_1.jpg

DSC_7890_1.jpg

▲雪山登山口,必須申請入園入山證才能進入。晚上回到接待家庭歌瑟亞後,聽到主人介紹才知道,這裡有一條部落族人整修過的獵人步道,希望下次可以再度來訪。

DSC_7992_1.jpg

DSC_7776_1.jpg

▲環山部落有許多接待家庭(礙於法令,當地無法申請民宿證照),到梨山、福壽山、武陵農場的遊客不妨可選擇此處落腳,由環山部落到梨山或是武陵農場的車程都不會超過半小時。

此次住宿的歌瑟亞是由一位泰雅族男孩Gamin、排灣族女孩家芳和他們的家人共同經營的接待家庭,簡簡單單的佈置融入了許多泰雅族元素的巧思,房內設備更細心體貼旅人的需求,讓疲憊的旅人得到充分的休息。

料理.jpg

▲家芳利用在地與台東娘家食材烹煮的特色風味餐,不僅美味可口,而且營養均衡。裡面有一道排灣族的特色料理—阿拜,類似粽子,是將小米、花生以假酸漿葉與月桃葉包覆後,再蒸煮食用。家芳的好手藝讓我每天總是過度飲食  

DSC_8308_1.jpg

▲除了接待家庭的經營外 ,他們還在自家一樓經營早餐店,並以無毒農法種植水果,捨去除草劑,逐年減少農藥劑量,致力生產健康無毒的安心水果。在水果產季,除了可以選購當季新鮮水果,有時候也有機會買到水果加工品。今年Gamin的母親特別製作了杮子(甜柿)果醬,因為製作過程耗時費工,可不是年年都有的手作果醬,塗抺在全麥餅乾上一起吃,真的是超好吃的!(歌瑟亞 "Koseya",名有"飲水思源"之意,傳承意志與感念上帝賜予,尊重這片山林賦予生機,讓部落的農民們和這片土地共生共存。)

 

 

DSC_7968_1.jpg

到過武陵農場的人一定聽過七家灣溪的故事,原來七家灣溪有七戶泰雅族人家,後來因為武陵農場的開發,以地易地將他們遷移至環山地區。此次來到環山部落,才發現這個輕描淡寫的故事有另外一個版本。

這七戶人家原來在日據時代就因為日本人為方便管理而居住在環山部落,七家灣溪則是他們辛苦打拼得到的耕地,當年他們必須花費一天的時間翻山越嶺才能到達自己的耕地耕作,但這片辛苦打拼下來的土地卻在語言不通、中間人代為處理、沒有取得對等價金或土地的情況下喪失了(在馬紹.阿紀著書「泰雅人的七家灣溪」也曾提到這段故事),當年七戶人家的耆老中,有人終身不願意再踏入武陵農場,只因不願回顧自己失去的土地,而目前僅存的一位耆老雖然仍透過管道想將當年失去土地的事情理個清楚,無奈年代久遠,在他們看不懂的白紙黑字契約上也簽了他們的名字,失土幾乎不可能復回。

到過武陵農場與環山部落後,更能體會耆老失去耕地的心酸與悲憤。得天獨厚的武陵農場鄰近水源(七家灣溪)、耕地平坦,環山部落雖然緊鄰大甲溪,但高低落差大,引水灌溉不易,更不要說大部份耕地都在陡峭山坡上,他們失去的不只是良田,更是獵人戰鬥保家護園的驕傲。

DSC_7746_1.jpg

高山農業與平地農業並無不同,環山部落也面對青壯外移、人口結構老化的考驗,但也有青農返鄉,與家人/族人一起追求草木共生的有機或無毒農法,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傷害。期待有愈多人看到他們的故事,支持他們在環境保育上所做的努力,也讓他們可以繼續守護他們離不開的大山。

arrow
arrow

    鄉野踏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